English

三峡库区环境保护迫在眉睫

2000-10-30 来源:光明日报 李世杰 我有话说

乘船沿环绕重庆的长江、嘉陵江走一圈,心情十分沉重,沿江许多排污口在向长江倾泄污水。据了解,仅重庆市每年排放的废水量就达11.85亿吨,其中工业废水大约9.4亿吨,城市污水约2.45亿吨。去年,重庆市重点工业污染源达标率、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为27.8%和8.27%,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。水质监测断面化学需氧量、大肠菌群、非离子氨和石油类等污物普遍超标。

整个长江的环保情况亦不容乐观。据长江水资源保护局介绍,长江干流从攀枝花到上海沿岸22个主要城市,共有394个排污口,其中30%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。这些未达标的排污口年排放量超过200亿吨,而且正以每年2—3%的速度逐年递增。长江变成了沿岸各大城市的“公共污水沟”。

顺江而下,江水混浊,几与黄河无异。长江沿岸植被因过度垦植和放牧而破坏严重,很难起到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作用。三峡库区移民迁建,大量开垦坡地,更加剧了这一状况。现在,仅重庆地段水土流失面积就达5.2万平方公里,占幅员面积的63%;每年土壤侵蚀量2亿吨,其中1.4亿吨进入了长江。

更为严重的是,三峡工程建成蓄水后,库区将变成流速缓、滞留时间长、回水面积大的人工湖,水体稀释自净能力减弱,水环境容量降低。如不采取有效措施,污染问题将会更加突出。据测算,届时重庆江段污染物浓度比建库前升高34%,涪陵和万州江段将升高573%。岸边污染带综合评价指数将由建库前的轻污染级变成重污染级,岸边污染带控制点主要污染物浓度比建库前将成数倍增加。

探究原因,主要是长期以来为了摆脱贫困,不惜代价地发展经济,重复了工业化国家走过的弯路,迄今仍有一些地区还在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。环保法规不健全,执法也不严;尚未建立跨区域、权威的长江环保管理机构;环保资金缺口大、投入不足。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长江环保问题的解决。

党中央、国务院制定西部大开发战略,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重点工作之一,是非常具有远见的。重庆市委、市政府在三峡库区的环保工作方面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。

目前,必须充分认识到,三峡工程是一项关系千秋万代的工程,三峡库区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又直接关系到三峡工程的成败。面对如此严峻的污染和生态形势,应积极采取措施:

一、坚持依法治水。应制定《长江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条例》等流域性环保法规,将长江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工作纳入法制轨道。对严重的污染源,限期整改,对到期仍达不到标准的,必须坚决停掉,决不姑息。

二、健全机构,加强领导。尽快建立由国家有关部门和沿江各省市参加的专门机构,统一协调管理长江上游流域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,以改变目前“多龙治水”、各自为政、效率不高的局面。

三、多渠道筹集治污环保资金。所有向长江排污的企业,在排污未达标之前,必须缴纳排污治理费。沿江各省市应建立专项环保基金,专款专用。同时,俟三峡工程建成并网发电后,可从发电收入中提取适当比例建立三峡环保基金,主要用于水污染治理项目的资金和污水处理设施运行费补助。当前,国家应借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,适度加大对库区环保的投入力度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